派币已被国家正式批准了吗?深度剖析其合规性

 

在加密货币的热潮中,派币(Pi)凭借手机轻松 “挖矿” 的便捷方式吸引了众多关注,其全球活跃矿工超过 1800 万,谷歌搜索量也高达 6.52 亿条,热度直逼比特币的 8.33 亿条。如此高的人气,让不少人好奇:派币已被国家正式批准了吗?答案是否定的,至少在中国,派币并未获得官方认可。

我国货币发行的唯一合法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,而派币这类虚拟货币并非由央行发行,与人民币不存在兑换关系。早在 2017 年,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就联合发布了《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》,明确指出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、流通,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、以太币等所谓 “虚拟货币”,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,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、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、金融诈骗、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。派币的运作模式与传统合法货币体系背道而驰,无法得到我国监管部门的批准。

从派币的扩张模式来看,其与传销高度相似。判断一个项目是否为传销,通常有两个关键特征:其一,是否收入门费,是否需要花钱投资;其二,是否需要 “拉人头” 发展下线,上线是否从下线处获取利益,且利益的层级关系是否超过两级。派币虽不需要金钱投入,但可通过层级关系赚钱。派币中文网助理称,待派币能在交易所交易,组织者可通过为群内交易提供担保获取费用,随着派币价格上涨,组织者便能将手中的派币变现。这种 “拉人头” 获取利益的模式,与传销的特征极为契合,进一步凸显了其不合法性。

从技术层面和市场价值角度分析,派币也存在诸多问题。主流 “挖矿” 项目为实现加密安全,需耗费大量算力,设计复杂算法,而派币靠手机 “挖矿” 的方式过于简单,其底层算法可能存在安全隐患,容易被黑客攻破或解码,在币圈缺乏公信力。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高等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吴海峰指出,即便手机能 “挖矿”,也意味着该项目算法简单,成本低廉,边际成本可忽略不计,注定其市场价值非常低。派币的美国官网未备案,在 GitHub 上也找不到开源代码,与主流区块链的开源技术相悖,这也让其技术可信度大打折扣。

加密货币市场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始终是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全球各国对加密货币的态度不一,在中国,监管部门对虚拟货币交易一直持严格限制态度。派币不仅面临国内政策限制,若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等国际监管机构判定为证券,其在美国的生态也可能崩塌。在用户隐私方面,派币的 KYC 过程中,用户需提交身份证、面部识别等信息,存在严重的数据泄露隐患。

派币在我国并未被国家正式批准,其扩张模式疑似传销、技术安全性存疑、市场价值不明,且面临巨大的监管风险。投资者应保持理性和警惕,远离派币等未经官方认可的虚拟货币,避免陷入非法金融活动,遭受财产损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