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加密货币领域,以太坊的总发行量一直是投资者和行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。与比特币设定 2100 万枚的固定总量上限不同,以太坊从设计之初便采用了动态供应机制,并未设置严格的总量上限。
回溯以太坊的发展历程,其创世区块在预开采供应中分配了 72,009,990.50 枚 ETH。其中,60,000,000 枚 ETH 分配给了 2014 年 7 月 22 日开启的为期 42 天的首次代币发行参与者,剩余的 12,009,990.50 枚 ETH 则分配给了以太坊的早期贡献者和以太坊基金会(EF) 。
在以太坊 1.0 版本,也就是工作量证明(PoW)时代,矿工通过算力竞争获取区块奖励,以此推动网络安全运转并产生新的 ETH。起初,每个区块奖励约为 5 枚 ETH,直至区块高度达到 4,369,999。随后,在 2017 年 10 月的拜占庭分叉后,每个区块奖励减少到 3 枚 ETH。到了 2019 年 2 月的君士坦丁堡分叉期间,这一数字进一步降至每块 2 枚 ETH 。据统计,在 PoW 时代,大约有 50,000,000 枚 ETH(约占当前总供应量的 42%)通过挖矿区块和叔叔奖励的形式发行给网络矿工 。
2022 年 9 月,以太坊成功完成了从 PoW 到权益证明(PoS)的重大转变,即 “合并”。这一变革深刻改变了 ETH 的发行机制。在 PoS 机制下,发行量不再取决于算力,而是基于质押的总价值。目前,约有 106 万个验证者参与网络,每周产生约 18,600 枚 ETH 。同时,2021 年 8 月伦敦硬分叉引入的 EIP-1559 基础费用销毁机制也对 ETH 的总量产生影响。当网络交易活跃,交易费用中的基础费用会被销毁,在某些时期甚至让 ETH 呈现净通缩状态。然而,近期数据显示 ETH 又进入通胀期,以 2024 年第二季度为例,发行量为 228,543 枚,销毁量 107,725 枚,净增 120,818 枚,年化净通胀率约 0.7%,即每周新增约 17,000 枚 ETH 。
截至 2025 年 8 月 3 日,以太币的总供应量为 122,375,302 枚 。这一数字处于持续动态变化中,受到网络交易活跃度、验证者数量及质押情况、协议升级等多种因素影响。例如,若未来以太坊网络交易愈发频繁,EIP-1559 机制下的销毁量可能大幅增加,抑制总供应量的增长;反之,若网络活跃度降低,销毁量减少,而 PoS 机制下的新发行持续,总供应量则会上升 。
以太坊没有固定的总发行量上限,其供应机制在不同发展阶段不断演变,当前发行量在 PoS 和 EIP-1559 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动态调整。这种动态供应机制与以太坊作为去中心化开发平台,支持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(DApps)的定位相契合,旨在平衡网络安全、运行效率与代币经济 。